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按照要不要进行手术,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手术类项目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改善眼、鼻、胸等面部及身体别的部位的外观,按照部位可分为五官医疗美容、美体医疗美容、皮肤医疗美容、口腔医疗美容、其他医疗美容等;非手术类项目最重要的包含注射及激光疗法等微整形术,可分为注射填充类、无创年轻化、激光美容等。其中非手术类多为美容皮肤科下属项目。一般经卫生部门行政许可设立的医疗美容机构均可开展上述两类项目。
非手术美容由于无需手术、见效快、风险小、效果可逆等优势,正在慢慢地成为引领医疗美容的主流方式。根据 ISAPS(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测算, 2014 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 2020 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 47.7%,非手术类占比 52.3%。而在具体整形美容项目上,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合计占比 43%。而在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 70%。
美容按照性质可分为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日常我们比较容易接触到的是生活美容,即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皮肤护理、形象设计、化妆、膳食保健、健美运动等非医学手段,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人体表面无创伤性、非侵入性的皮肤护理、美体塑身、 SPA、化妆修饰等服务的经营性行为(商务部《行业标准:美容院服务规范》)。医疗美容区别于生活美容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美容手段是具有侵入性或创伤性的医疗手段。相比之下,生活美容已步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熟期,而医疗美容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
世界美容医疗行业慢慢的变成了仅次于汽车业和航空业的第三大产业,2014年全球美容整形市场达到346亿美元。从供给上看,整形外科医师队伍逐步壮大,目前从业医生总数为4万多人,其中美国目前拥有6300名整形外科医生,位于世界第一,占总数的15.6%。
从需求上看,根据ISAPS统计,2014年美国国内整形美容消费共计406.45万例,占全球总量的20.1%。到了2015年,美国美容外科市场已达到50亿美元,美容外科治疗量已达到180亿美元的规模。巴西整形美容消费共计205.85万例,占全球总量的10.2%。日本则为126.03万例,占全球总量的6.2%。
整形美容慢慢的变成了韩国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年产值已超越60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4%,韩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吸引100万外国医疗游客,医疗观光收入达到30亿美元以上的计划。
中国台湾有3000多家医疗美容诊所,其中有1000-1500家专门从事医疗美容服务,有近2000家为其它专科诊所涉及医疗美容业务。总体而言,当地市场已饱和,每年有大量新开诊所,价格竞争激烈,有大批医美诊所倒闭。
美国是医疗美容的第一大国,拥有最大的美容整形医师总量,美容整形施行术例总数也是世界第一。从2000-2014年,美国医疗美容总量从740万例增长到了1562.2万例,年均复合上涨的速度是5.5%。微创整形占美国美容整形的89.3%,贡献了近年医疗美容的几乎全部增量,手术医疗美容增长停滞甚至会出现负增长。隆胸、鼻整形、抽脂、眼睑手术、面部除皱为2014年美国最受喜爱的手术医疗美容项目,占全年手术医疗美容的62.5%;肉毒素注射、软组织填充剂注射、化学美肤、激光脱毛、微晶焕肤是最受欢迎的微整形项目,占全国微整形项目的87.7%。
中国整形美容服务市场经过多年的耕耘,已完成了启蒙阶段,过去五年表现出高速崛起的状态,医美案例数和医美注册医师队伍的扩张速度都处在世界前列,市场复合增速达到了24.8%。截止到2015年,中国目前有大约5000家医疗美容机构,市场规模是500-1000亿元,行业增速达到20%-30%,高于传统医疗行业。不过中国医美诊疗人次在2.2/1000人的比重,不足美国的1/4。
中国的医美渗透率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为1.2%(渗透率人口基数为当年20-65岁的女性人口数量)。行业发展还处于成长初期。
中国医疗美容服务量(包括手术与非手术)由2009年的270万例增加到了2013年的480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15.5%,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1020万例,按照一个案例平均收费1万元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7%。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在2018年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40%是手术类,60%是非手术类,在非手术类当中有55-60%是皮肤健康管理,其中75%是医疗美容仪器及相关HA产品,15%是HA护肤产品;在非手术类中有40-45%是注射类,其中45-50%是针剂,30-35%是肉毒素。
医美上游企业集中在医药、仪器设施领域,包括注射类针剂、填充类材料、设备类激光和注射等仪器设施,有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认证周期,技术和市场准入壁垒高。中国肉毒素的认证周期为8—10年,玻尿酸认证周期为3—5年。
国内玻尿酸市场,截止2016年7月,获CFDA批复的有11家企业的13个品牌,公14个批号。
医美上游的针剂、仪器设施生产企业毛利率在50%-90%,其中韩国肉毒素、玻尿酸企业Medy-Tox在2014年的毛利率高达91%,净利率水平在25%-60%之间。
医美经销商整体格局分散,对上下游缺乏议价能力,其平均毛利率水平在25%-35%,净利率水平为5%-15%,在终端价格战向上游传导降价压力,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经销商面临洗牌。
2015年中国终端医美机构约6000余家,其中公立整形医院以11%的终端数量占比拥有25%的医生资源和28%的市场占有率;民营中小型整形机构达4000余家,多以医院或门诊部形式存在,拥有36%的医生数量和32%的市场占有率,面临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全国500余家医生诊所则依托医生个人品牌,占比约10%。
终端医美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竞争非常激烈,高毛利高费用,终端综合毛利率一般在50%-65%;分业务看,整形手术类毛利率60%-70%,皮肤类(激光等)毛利率60%-70%,注射类毛利率40%-50%。整形和皮肤类毛利率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医美终端竞争加剧,注射类(玻尿酸、肉毒素、水光针、各类因子等)被当成引流的重要工具,毛利率已经现趋势性下滑。
医美行业平均期间费用率超过50%,广告费和人工是费用的核心组成部分,行业整体广告费用占据营业收入比率超过25%,而医生作为核心资源,一线医生的人工薪酬约占据营业收入的15%-20%,其他医生、护士及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约占据营业收入的15%-18%,合计占到营业收入的30%-40%。
微整形是中国医美市场的主流,微整形不仅手术风险低,而且单价也比较低,平均在3000元以内,非常容易让用户入门整形,调查显示整形3-4次后,用户的流失率将会降低到50%,通过小而频繁的微整形,可以更好地抓住客户。
国内医美用户社交分享意识强,年轻人更愿意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整形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更多人尝试整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